嘉德隆牌无纺布制袋机
安达市青肯泡乡农义村北邻明沈路,西邻哈大路,距安达市区3.5公里,全村共有5个自然屯,耕地7484亩,人口1323人,村办砖厂1个,年集体纯收入100万元。规模养牛小区1个,奶牛存栏3920头,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712元,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。日前,记者采访了农义村党总支书记兰文学,探源他们创先争优的经验和做法。
记 者:兰书记,农义村作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,是怎样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?
兰文学:我们农义村有党员39名,创建活动之初,就结合我村实际,遵循中央“四句话”的总体目标和“五个好”、“五带头”的总体要求,按照乡里的具体部署,确定了“发展现代农业,改善民生,加速新农村建设”的活动主题,细化了创建标准,创新活动载体,推动全村各项工作提档升级,发挥好村党组织作用,打造党员的新形象,带领群众增收致富。
记 者:刚才您提到了“创先争优”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发挥作用,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请您谈谈咱们农义村是怎么做的?
兰文学:我们农义村临城路好,所以我们充分利用这个区位优势,组织村民发展棚室蔬菜生产,大搞小杂粮加工,规模推动奶牛养殖,走出了一条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三元推进的科学增收的新路子。一是突出品牌农业效应。2009年,借助蔬菜、杂粮品质优良的有利条件,农义村向国家绿色食品中心申请了无公害农副产品,经检测,有99种农副产品达到了无公害级别,提高了农副产品档次。现在这些农副产品打了包装,贴了商标,进了超市,卖上了好价钱。二是突出棚室效益。村集体投资70多万元建起10栋高效节能温室,20栋新型大棚,13栋温室。通过注入新科技,使得棚室蔬菜实现一年四作,效益是普通棚室的2倍,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。三是突出规模养殖。我们的养牛小区占地60万平方米,以专业合作社、协会的形式推进奶牛养殖业集约化发展,全部实施规模养殖、科学养殖,统一配种、统一购料、统一防疫、统一饲养、统一机械榨乳,每头成母牛每年纯收入4500元以上。
记 者:我去过咱们农义村,感到农义村和我们记忆中的传统的农村有了很大的不同。百姓住的房子好,走的路好,咱们村党支部都做了哪些工作?
兰文学:在积极推动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,我们下大力气优化村民生活环境,以修路、建房、打井、栽树、亮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活动,提升了广大村民的幸福指数。2007年,在省领导的关怀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,申请资金修筑了11.8公里长的水泥路,这条路南北纵向连接了明沈路和安兰路,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,被广大村民亲切地称为“亲民路”、“致富路”。近两年,村委会又从集体积累中拿出29万元资金,修红砖路面9.8公里,在全乡个实现屯屯通硬化道路。2008年,农义村被确定为全省30个泥草房改造试点。在省、市、乡的大力支持下,全村71户农户分别得到了5000元至2万元的建房补助资金。与此同时,农义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,修建了5000平方米休闲广场1处、篮球场1个、公厕1个。全村累计修排水沟2000延长米,建沼气池26座,安装太阳能路灯22盏,栽松树620株,柳树410株,花树1700株,建卫生所1个,村民活动室1个,美化了环境,切实提升了生活品位,满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。
记 者:兰书记,你们是如何围绕服务群众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?
兰文学:在创先争优活动中,我们围绕农民所需,依托党员服务站、为民服务全程代理、党员服务队、党员服务承诺制等开展便民助民服务活动。村里24名有条件、有服务承诺能力党员全部参加了党员服务承诺,承诺事项20项,为农民群众办好事、实事100多件。5名村干部与农村贫弱户结成了帮扶对子,解决实际问题20多个,提供致富信息47条。活动中,我们注重打造党员的新形象,树立一批引带群众的新典型。林乐俭被确定为发展棚室蔬菜典型,他经营的大棚蔬菜每栋净剩1.2万元,直接吸引本村7户农民着手建大棚。周殿阁被确定为发展品牌农业典型,油豆角、黏玉米、香瓜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当家种植品种。每年农闲季节,相应一部分农民没有增收项目,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,村党支部主动与大庆市无纺布生产商取得联系,由生产商提供技术指导,提供缝纫机、无纺布,农民带料加工无纺布袋,全村在妇女党员李春英的带领下有50多人从事这项生产,每人每月收入超过1000元。